北京12月11日电(赵竹青)来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的消息,12月11日0时11分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风云四号卫星实现了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升级换代和技术跨越,将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大气、云层和空间环境进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观测,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
风云四号卫星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也是我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三轴稳定定量遥感卫星,使用全新研制的SAST5000平台,设计寿命7年。卫星成功突破了代表国际前沿的高精度图像定位与配准、微振动测量与抑制等20余项核心关键技术,装载四种先进有效载荷,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风云四号卫星装载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包等多个有效载荷。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同时在高轨气象卫星装载为国际首次。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的成像通道从风云二号的5个增加到了14个,全面提高了对地球表面和大气物理参数的多光谱、高频次、定量探测能力。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是国际上首次在气象卫星上装载,探测通道达1700个,可在垂直方向上对大气结构实现高精度定量探测,气象观测能力大幅提升。此外,卫星装载的我国自主研制的闪电成像仪一秒钟可拍摄500张闪电图,对强对流天气进行监测与跟踪,提供闪电灾害预警。
风云四号卫星投入使用后,可以更加精确地开展天气监测与预报预警、数值预报、气候监测。例如,在台风分析和预报方面,能够每3分钟对台风区域进行观测,提供台风云结构及其演变的精细化动态信息,特别是对台风眼区的监测,可弥补目前在轨卫星云图分辨率不够高的缺点,为台风定位、定强提供更可靠更精细的观测资料。此外,风云四号卫星还将对灾害及环境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研究等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气象卫星及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此之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4颗气象卫星,其中7颗卫星在轨运行,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了升级换代和上、下午星组网观测,风云四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也实现了升级换代,并形成了“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风云系列卫星应用成果显著,为多个行业和领域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内接收和利用风云卫星资料的用户已超过2500家,有力保障了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应用需求。此外,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还被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接收和应用风云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确定了我国在全球观测领域应有的国际地位,增强了相关国际活动中的话语权。
风云四号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工局组织实施,卫星主用户为中国气象局。卫星、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测控通信系统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地面应用系统建设由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2次发射。
北京2月15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在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146家国家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态势良好,“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保持年均17.4%的增长速度;2016营业收入预计达28.3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工业总产值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阴和俊表示,17个国家自创区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武汉东湖、湖南长株潭、四川成都等国家自创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数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2016年1-11月... [阅读]
北京2月13日电(赵竹青 郭心冰 肖建军)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按流程完成了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2017年2月5日从天津港启程,经过约一周的海陆运输,于13日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计划于4月中下旬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意味着我国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收官之战揭开序幕。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肖建军摄) 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 [阅读]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SKA)天线国际工作包联盟近期在华召开了反射面天线结构详细设计评审会(DDR)。中国电科54所牵头国际同行共同编制形成的天线详细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国际评审。 SKA反射面天线详细设计评审的通过标志着SKA天线的研发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SKA的工程研发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SKA天线的后续研发和SKA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据悉,天线(Dish)工作包是在SKA的11个工作包... [阅读]
北京2月13日电(记者贺迎春)科技部网站消息,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温铁基浆态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装置――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工程,近期实现了煤制油工程全流程贯通。 该工程采用的高温铁基浆态床煤炭间接液化核心技术,费托合成催化剂活性、选择性与产油能力等关键技术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实验室历时30余年坚持不懈的创新结晶。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百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工程... [阅读]
文化网公众号
文化网手机版
典藏老车
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