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国家食品品监督管理总局独家获悉,自去年3月新的化学品注册分类改革实施以来,已有539件化学品注册申请按照新注册分类进行申报,其中创新291件,占53.99%。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全球新”政策的引领下,我国的品注册申报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新“全球新”
才能走上世界舞台
按照国务院改革品审评审批制度的要求,经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同意,去年3月4日国家总局出台了《化学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将新定义由过去的“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品”调整为“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品”,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是一个质的改变。
国家总局化注册司负责人表示,新概念的改变传递出一个信号:我们需要的新,不是已有品的简单重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这一改变,为的是鼓励业界走创新之路,更多地研发出青蒿素一样的品,得到全球认可,解决病患疾苦。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中国制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生产的新走上世界舞台。这一政策同时也是希望鼓励国外企研发的品早日到中国来,让中国患者早日用上更好更新的品,更好地满足公众用需求。
对于按新注册分类申报的化学品注册申请,总局实行了新的审评审批标准。对于创新,一是强调“创新性”,即应具备“全球新”的物质结构;二是强调物具有临床价值:对于改良型新,强调“优效性”,即相较于被改良的品,具备明显的临床优势;对于仿制,强调“一致性”,要求质量、疗效应与原研品一致。
绿叶制集团有限公司法规与注册部总监由春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注册分类改革理念与国际接轨,体现了鼓励创新的监管思路,新的含金量明显增加,审评审批的重点放在了创新及改良型新的临床价值和应用优势上,让创新脱颖而出,使审评审批标准更合理,对真正专注研发、专注质量的企业,无疑是一大利好。
创新申报据半
企研发趋于理性
在国家鼓励创新政策的影响下,2016年,品注册申报结构明显优化,企研发申报更加趋于理性。截至去年年底,按照新注册分类进行申报的品注册申请中,创新占据了半壁江山。过去以仿制申报为主的格局正在逐渐被创新所替代。
据广东省食品品监管局品注册处副处长方维介绍,广东省2016年创新的申报数量为50个,创历史新高,而2015年只有20个,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另据江苏省食品品监管局统计,江苏省去年共受理品注册申请176件,其中创新注册申请137件,仿制注册申请39件,创新申请数量明显增加。
前不久,记者在对多地的走访中,切实感受到了鼓励创新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变化。在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园区,坐落着一家家比肩而立的跨国企研发中心、一个个海归创业的创新型企业。在化学品注册分类改革、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新政鼓励下,企业研发势头强劲。上海市食品品监管局品注册处处长张清告诉记者,上海申报的15个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注册申请中,就有6个是“全球新”的创新。
在集聚了大量高端企业和高端人才的泰州医城,创新成果更加明显。据泰州医城新申报服务中心主任戴伟民介绍,改革之前,园区品注册申报以仿制为主,改革之后,仿制申报数量急剧减少,创新申报数量逐步增加。在去年的146项临床申请中,有15个一类化新和22个生物制品,创新占比25.3%。在113个已获临床批件中,有15个一类化新和9个生物制品,创新占比21.2%。2016年新增临床批件中,有11个一类化新和2个生物制品,创新申报数量比上年增长了6.5倍。
新研发成果初现
业界期待政策持续向好
品审评审批改革新政改变了医研发生态,使行业环境趋于合理、公正和规范,新的研发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新一代无氟喹诺酮类物国家1.1类新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获批上市,第一个国产生物制品创新“派格宾”获批上市,中新――世界上首个专门针对甲型H1N1流感治疗的有效方剂“金花清感方”面世,另外还有双价人乳头瘤病毒吸附疫苗(HPV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人二倍体细胞)、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等多个创新获批……
从长远来看,创新物的研发能力仍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也有企直言,创新的研发难度很大。新研究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一个新研发大约会历经七八年的时间,有的甚至更长,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还要有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这些都成为制约物研发创新的瓶颈。
麦肯锡咨询公司前不久发布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医创新生态系统》显示,2015年全世界创新市场近6000亿美元,换算民币大约4万亿元,但我国占据的市场却不足100亿美元,其中在我国首次获批上市的19个创新产品贡献不到5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的物研发水平与国外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丁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是人口大国,是全球第二大医市场,必须要有自己研发的新。但做好新,只靠企业和科学家不行,良好的政策环境至关重要。近年来在审改革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新研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创新正在崛起,相信未来几年,国内创新格局将会有较大改观。
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监管制度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阿斯利康制有限公司亚太质量管理负责人肖志坚表示,阿斯利康会将国际领先创新物的早期研发带到中国,通过“全球新”的注册途径进行研发申报,加速新在中国的开发,早日惠及中国患者。
部分医企业同时建议,加快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坚持不懈地把改革进行到底,进一步完善审评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研究临床试验管理、数据保护、专利链接等进一步鼓励创新的政策,为物研发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让更多的创新成果惠及百姓。
钟南山接受专访 王帅/摄 北京3月9日电 (曾璇)“我国的医疗改革一定要从供给端入手,实行医疗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解决目前医疗领域诸多难题的重要手段。”2017年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在接受专访时反复强调。 推进步伐 医改要从供给端入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医疗、医保、医联动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品加成,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 [阅读]
早春三月,华夏大地春潮涌动,位于扬子江畔的民族制领军企业扬子江业集团(以下简称扬子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仿制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 近年来,扬子江剑指打造全球一流制企业的宏伟目标,全力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加快进军大健康产业,积极构建大质量体系,为民族制的国际化、现代化、规范化贡献一份力量。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医产品供给端上持续发力 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扬子江业集团龙凤堂中产业园提取1号车间自动投料机器人 ... [阅读]
北京3月7日电 (记者高奕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业董事长吴以岭建议,以中医养生文化指导健康人群预防慢病,发挥中医优势实现慢病早期防治,发挥中医在慢病急性期治疗中的优势,应用中医提升慢病患者康复治疗效果。 “慢性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导致人民负担日渐加重,进一步完善慢性病防治体系已刻不容缓。”吴以岭指出,中医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特色优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可以在慢病防治体系的预防、早期防治、急性期防治、康复治疗等多个环节中发挥... [阅读]
北京3月7日电 (记者高奕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业董事长吴以岭建议,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中类的开发,促进中大健康产业发展,鼓励中类保健食品向境外出口,挖掘中“金矿”。 中医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草为原料或添加中草提取物的方式的系列。吴以岭表示,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是中医食疗与新技术结合的产品。近年来,中国中年销售额不断上涨,在全球越来越受到欢迎。“中领域,无疑是下一个机会无限的‘金矿’。” 以大蒜为例,“如果作为食物作料,大蒜就是食物,... [阅读]
文化网公众号
文化网手机版
典藏老车
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