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装节这天,姑娘们都要穿上自己缝制的最美的服装。张文凌/摄
李如秀的摊位前,总是挤满了人,她挂出来的那些彝族服饰,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显得越发艳丽。看的人爱不释手,李如秀不断地叫道:“不卖不卖,这些都是我的收藏品。我是来宣传我们直苴刺绣的。”
2月11日,偏僻的彝族小山村直苴突然涌进许多人,参加有1351年历史的彝族赛装节。山坡上,坐满了四乡八寨的乡亲,他们穿着自己缝制的满身绣花的彝装,头上戴着有玫红色毛线球的鸡冠帽,一眼望去,像马缨花开满了山。
赛装节这天,直苴村委会门口较平坦的一片空地上,临时搭建了一条专卖彝绣的小街。李如秀有4个摊位,展示着她收藏了20年的彝族服饰。“我收藏了4000多套,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很多彝家姑娘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学刺绣,女孩出嫁时穿的新娘装大多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
位于永仁县的直苴,一年一度的赛装节远近闻名,在这个古老的“乡村T台”上,彝家人用歌、舞、乐、绣来赛美。李如秀的妈妈是一名传统刺绣能手,母亲和父亲都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生活在直苴的李如秀渐渐成了会唱会跳会绣花的好手,平绣、十字绣、扣绣、滚绣、扣边绣,她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彝族刺绣方法,精美的作品不断在省州县获奖,她由此获得了楚雄州“刺绣女能手”称号,并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科技进步先进个人。
李如秀收藏彝族服装是从1978年开始的。那年春节,李如秀在亲戚家发现一条没有裆的裤子,传了12代人,这让她感到很惊奇,因为直苴人去世后,都要把用过的穿过的东西烧掉。于是,她想方设法把它买了下来。
从此,她一发不可收。
收藏几乎花光了她所有的积蓄。至今,她的本子上还记着她向别人借的钱:欠武定县猫街镇毕洪莲1万元,李仙芝5100元,欠禄丰县普学芝1200元……她还向别人借过2万多元收藏了一套贵州彝族服饰。
收藏的东西都放在家里的卧室内,老旧的衣物散发出的味道,影响了他们夫妇的身体,现在她和丈夫都没有了嗅觉。
渐渐地,她的收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常常有人来参观。她家小,无法展示,她便去找一个地方,出钱请小工把它们搬出去,等参观完又让小工把它们搬回家堆起来。
“说起这些事,我也很苦恼。”李如秀说,丈夫和女儿都无法理解她的行为,为此家里常常争吵,她一次一次对自己说“不收了,不收了”,但每次看见不同的绣品,又忍不住收了回来。
楚雄彝族服饰有数百种不同样式。彝绣满身是花,用色大胆夸张、针脚细密,李如秀收藏的,从设计、配色到刺绣,没有一件重复。
上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绣花的人越来越少,绣出来的东西又卖不出去,李如秀觉得那段时间“最艰苦”。李如秀开的民族服装店,曾经一年都没有收入。
1992年,为了参加州庆,永仁县政府让她编排一个100人的方队,她从直苴村请来26个绣娘,在县政府三楼的一间会议室里绣了100个人的服装,每人得到了300多元的报酬,所有的人都高兴极了。李如秀以为有了商机,又让绣娘们做了100个旅游包,让一个老板代卖,结果卖了3年一个都没有卖出去。
“那几年几乎没有人绣花,没有手工制作服装,彝绣好像要失传似的。”一说起当年一个人背着大包小包到处求人买彝绣,李如秀心里就酸酸的。她曾经背了10套直苴彝族女装让州博物馆代卖,10年后又被全部退了回来。
那几年,李如秀不放弃一切机会,只要有相关专家和领导干部来参观,她就不停地介绍直苴的彝绣和延续了千年的赛装节。终于在2004年,永仁县妇联在直苴村成立了第一个彝族刺绣协会。
就在这一年,楚雄州委、州政府开始对彝族刺绣产业进行扶持,通过评选刺绣能手、培训绣女、组建协会、扶持刺绣大户、扩大刺绣产品宣传等,推动彝绣的发展。
作为永仁县刺绣协会的会长,李如秀感到培养后人的责任重大。她先后带了12个女徒弟,都成了刺绣带头人。特别是直苴绣花,“只要有人卖,我都收。我要培养鼓励她们”。
一个在外打工的女孩李晓丽卖了几个小手机包给她,她从中看出了李晓丽的潜质,于是打了个出租车,买了点礼物来到李晓丽家,劝她不要出去打工了,好好在家刺绣。
为了鼓励她,李如秀把李晓丽和她妈妈绣的东西全部买了下来。李晓丽没有资金,李如秀就借钱给她。经过几年的培养,20多岁的李晓丽成了彝绣名人中最年轻的绣花带头人,在村里建立了工作室,得到了政府的扶持资金,带着村民一起绣花。而她不知道,当年李如秀从她手上买下的绣品,到现在还有一部分在绣店里没卖出去。
和李如秀一样,从深山彝寨里走出来的金永淑,也是一个对彝绣爱得痴狂的女人。
金永淑的“彝家公社”,是一家专门销售彝族刺绣品的公司,她向客户提供的精致而美艳的彝族刺绣品,都出自她自己从山寨里找来的彝族绣娘之手。
为了寻找这些绣娘,金永淑吃了不少苦。有时,她克服了爬大山、被狗咬、天气差等困难,好不容易到了村里,却发现村民不会讲汉话也听不懂汉话;即便讲彝话还是听不懂,因为一个地方的彝话与另一个地方的不一样。
走进山寨里,她才意识到,寻找绣娘非常不易。彝族妇女平日里都以做农活为主,闲暇时才聚在一起做针线活,而最难的是,她们绣的每一件绣品都是给自己或者亲人绣制的,一针一线都有她们的感情,若要出售,她们有许多不舍。
在一个远近闻名的彝族绣娘家里,金永淑见到一件精美绝伦的绣品,她欲高价买下,但绣娘却不卖。金永淑爱不释手地将绣品拿在手中久久欣赏,绣娘看出了她对彝绣的真心喜爱,才告诉她,这本是她和恋人的定情物,当她深情地绣好时,她爱着的男人却因病去世了,这件刺绣品成了她的唯一念想。
绣娘的诉说让金永淑怦然心动,“每一件绣品都不只是一个物件,里面融入了她们的情和爱、泪和笑。”
几经周折,几番找寻,她终于在多个彝族村寨选定了一批绣娘。她常常住到绣娘家里,向她们学习刺绣技巧,也与她们培养感情,虽然这是一种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但在金永淑看来,“绣娘不仅是合作伙伴,也是妹”。在政府的支持下,公司越做越强,成为楚雄州彝族刺绣经营大户,营业额逐渐超过300万元,产品还到意大利米兰及印度孟买参展,绣品最高卖过8.6万元。与她合作的绣娘,从最初的10多人到现在的4000多人,绣娘的收入每月能达2000元。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楚雄州有绣娘近13万人,她们中有2.7万多人是企业中相对固定的刺绣绣女,其余的是零星加工散户。每月稳定的收入,让绣娘们可以一边挣钱,一边做农活儿照顾家。
第一次来楚雄州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公司学习刺绣,殷梅(化名)被眼前那些坐在矮凳上飞针走线的女人迷住了。“她们年龄和我相仿,可双手那么灵巧有力,笑容那么美丽灿烂,我才意识到,作为一个女人,我有多失败。”殷梅说,做了绣娘,她才明白为什么过去丈夫不愿带她出门,儿子不愿让同学看见她,“都因为自己懒散、不修边幅,让他们觉得没面子”。
与绣娘们在一起的日子,殷梅渐渐被她们熏陶和感染。她不仅学会了刺绣,还学会了设计图案。“其实这些图案早就在我心里,五颜六色的丝线打开了我的心门,开阔了我的视野”。
殷梅开始装扮自己,也开始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她的绣品让丈夫和儿子感到骄傲。“彝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平庸。”
“每个绣娘心里都有一朵花,每个绣娘都是一个设计师。”李如秀说,2015年楚雄州的彝族刺绣产业总产值超亿元,“不管市场有多大,我都反对机绣。只有手绣出来的绣品,才有灵魂”。
不是每个人都如此了解彝绣。
“我初次见到彝绣时,竟被那些饱和度极高的配色吓到,觉得它们土气和俗艳。”国际名模、服装设计师马艳丽毫不掩饰她最初对彝绣的感受,直到她后来去彝寨住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彝绣不是为了展览或售卖,而是彝家人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即使花色繁琐,它也很纯粹。所以,那些古老的绣片,即使被时光浸染,仍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这种高水平的刺绣技艺正是她要的东西。
2016年2月,马艳丽参加了直苴彝族赛装节,她从花团锦簇的彝绣中找到了灵感。同年10月下旬,由北京马艳丽高级时装公司设计制作的、以彝绣文化为主题的50套高级定制时装,出现在2016・秋(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直苴人带着他们的彝族服装惊艳亮相,赢得满堂喝彩。
虽然彝绣的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可李如秀的心里仍然有一分失落和孤独。“一代、二代的绣娘成了绣花带头人,那么新的一代呢,她们还愿意绣花吗?”
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5月1日起施行。为方便残疾人入学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残疾人教育的保障和支持,有哪些规定?日前,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的负责人就有关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并作出解读。 使残疾学生接受与其身心状况相适应的教育 1994年颁布施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对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残疾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理念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推进融合教育;特殊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残疾人入学还... [阅读]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74号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1994年颁布施行的《条例》对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现代化逐步推进,残疾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还比较薄弱。修订后的《条例》从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和理念、入学安排、教学规范、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保障和支持等方面修改、完善了相关制度。 《条例》调... [阅读]
本报郑州2月22日电 (记者任胜利)记者20日从河南省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2016年以来,河南省民政厅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社会组织登记审批全程网上公示,实现了社会组织网上年检。 据了解,河南省取消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消防前置许可条件和社会团体登记申请筹备环节。截至目前,全省已登记的社会组织达28026个,省本级年检率达到80%。与此同时,河南省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成立河南省民政系统社会组织党工委,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登记管理监督全过程;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 [阅读]
本报贵阳2月22日电 (记者郝迎灿)贵州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特困供养内容、形式、标准,其中基本生活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3倍。 根据规定,贵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行属地管理,救助供养对象为具有当地常住户籍或持有居住证且在当地连续居住1年以上,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 [阅读]
文化网公众号
文化网手机版
典藏老车
文化商城